哈山,兔唇的哈山,追風箏的孩子。

至死至終都不知其血緣關係,仍舊堅毅守護修砌著那頹圮的病玉米之牆,
等待一個終將踏上尋求救贖罪孽道路的主人與兄長。


阿米爾,潘吉夏谷微笑的阿米爾,追風箏的男人。

震撼的情節屢屢在生命中活生生上演,硝煙四起的阿富汗在其腳下吟唱,
追尋一個黃色風箏下真實存在著嘴角上揚的斜斜微笑。


同一個胸脯餵大的孩子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拆不散?於是一個又
一個的背叛與偷竊、忠心與悔恨交織成令人懷念粼粼春光的綿密長冬,颼
颼的白雪覆蓋住久未破土的溫暖,以及不顧一切的熱血。一通故國老友事
情總會好轉的電話,劃破這個冷冽僵局,喚醒埋藏在血液深處的熱情。

孩提記憶中鮮明的父親形象是高大威猛足以與熊搏鬥的,只是誰也逃不過
歲月冉冉地風化,病痛使父親提早遠離他所陌生的國家和他的作家兒子,
但父親並沒有遠離他堅忍果決的個性,帶著開不了口的秘密撒手人寰。

在數年之後從一個忘年之交的口中,才得知父親隱瞞自己三十多年、帶進
棺木裡的謊言,原本一趟可能為消弭罪惡感而生的旅程,剎那間地轉天旋
,過往的認知幾乎全盤被推翻,當年瓜分走父親的愛原來是那樣的理所當
然,此時又該怎麼去更正一九七六年那個很抱歉但是沒有哭的錯誤呢?

空有皮膚與骨架的拉辛汗將阿米爾推向贖罪的光明,於戰火不斷的阿富汗
千里追尋索拉博便是希冀能求得哈山的原諒,心中的過意不去使得阿米爾
雖千萬人吾往矣,縱然被阿塞夫的不鏽鋼指節套打到於鬼門前走一遭也不
足惜,為了颶風先生和紗娜烏芭,為了法佳娜和哈山將,他終於帶著名字
由《雪納瑪》而來的索拉博衝出喀布爾、飛出阿富汗,來到風箏可以恣意
自由飛翔的舊金山湛藍天空下。

阿米爾努力想打破那條粉紅色鋸齒傷痕所開啟的漠然不語,努力想擦拭掉
一九七五年冬季因懦弱而造成哈山褲子上的血滴,但願事情像拉辛汗所說
的總會好轉。「世界上唯一的罪行就是偷竊,你說謊就是偷走一個人知道
真相的權利」,阿米爾汲汲的努力就是不再偷竊 ── 不再偷走他人知道
真相的權利,而事情,似乎真的有了曙光。

五顏六色的風箏吸引了仍是孩童的索拉博,久未露臉的紅潤歡愉面容悄悄
爬上關掉開關許久的沉默臉龐,瞥見希望的阿米爾興高采烈地脫口而出:

『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是一本教我用殘酷的角度更加認識生命的小說:與同儕甚至是摯交好友
間也可能出現競奪下的自私心態,面對家人抑或是血親也會有一個謊言解
釋另一個謊言的難以啟齒,即使是生長在同一個國度的人們也難以擺脫不
同種族文化先天存在著的深長鴻溝,進而衝突和對立。

《追風箏的孩子》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連年烽火綿延不輟的阿富汗,是殘殺
不盡、血染不完的可怖迫害心態,【種族】與【戰爭】這兩個大議題為其
情節鋪陳發展背後基本的架構,深入淺出的敘事及說理筆鋒、原著故事的
順暢流利、翻譯者信達雅兼具的功力,將這本 Khaled Hosseini初試啼聲
之作推上台灣暢銷書排行榜的行列,深獲各界肯定的好評更加強我翻開封
面一覽箇中之味的決心。

作者的文字精鍊,在輕描淡寫中有著驅使讀者繼續看下去的魔力,讀到中
後段便能發現作者在描寫緩慢沉靜的痛苦尤其出色,將主角幼年鑄下錯誤
後的自我煎熬寫得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書中許多情節與譬喻饒富趣味,像是冥冥之中阿米爾也獨自面對了阿塞夫
的暴力 ── 還因此成為了兔唇;在離開阿里兄長家時做了和二十六年前
一樣的事 ── 將一把皺巴巴的鈔票塞在墊席底下;大半輩子追著父親影
子的阿米爾在父親過世後才在拉辛汗的信中發現 ── 父子倆其實都是靈
魂飽受自己折磨的【偷竊者】。

阿米爾來到美國後,仍改不掉阿富汗人對於電影結局的重視勝過其他劇情
的毛病,每當有美國人問起某部電影時,阿米爾往往自然說出電影的結局
,使詢問者怒不可遏。只可惜生命又不是阿富汗人眼中的電影。阿富汗人
總愛說:日子總是要過下去,不管開始或結束,勝利或失敗,危機或轉機
,生命永遠像步履緩慢、風塵僕僕往山區去的遊牧商旅不斷前進。〈p.354〉

一九八一年三月,阿米爾在逃離喀布爾的顛簸卡車上暈眩、想吐,父親要
他想些「美好快樂的事」以渡過這短暫難捱的黑暗時光,阿米爾用力回想
:他忘記那是哪一月,甚至不記得是哪一年,只知道回憶與其同在,一段
濃縮保存完好無缺的美好過往,像是一筆絢麗的色彩,刷在生活已變成單
調灰塵的畫布上。

如果可以,請自己去找尋這本書中感動你的地方,請自己去追風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藝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