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技與歷史上禮拜那天很輕鬆的看了天馬茶房。(有一半的輕鬆
      來自於老師生病不在,不用擔心會被叫起來講感想...-__-|||)


          片中不時有些幽默的台詞惹的教室裡的大夥哄堂而笑。


          像取國歌諧音的『下麵煮麵,穩當妥當』(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還有林強第一次到蕭淑慎家裡吃魚丸時突然爆出的一句『你家的
    魚丸好大一顆,長的像豬腳一樣。』

          以及蕭淑慎說『連妳都不投我的票喔?』
          林強的妙答『啊妳又沒買票。』...。

          片中林強的一句『未來,不管好壞,它都會一直來、一直來』,
    簡單但是迷人。

          這段話我很是喜歡,總覺得那段話看在越是有過些許歷練回憶的
    人眼中,越是容易深刻與觸動心弦。

          而片尾果然以此句我認為是經典的台詞作結。

          看完的那一剎那,心境被一股溫馨但又複雜的氛圍籠罩著,一直以
  來對二二八事件不求甚解的我,開始有股想去探究那個關乎省籍情結甚
  深的台灣歷史事件。

          在瞭解史料前,我用力回想電影中的畫面:

          片頭以戲班正在表演幽默熱鬧的戲給日本人看作為開場,那色彩鮮
  明的日本藝妓裝扮,讓做為觀眾的我感受到當時戲班人之無奈,為了能
  夠在日本殖民下的情形上演,只得迎合日本口味;

          但更無奈的是,當台灣光復國民黨從上海來歸,戲班的人都以為將
  天下太平之際,卻還是得被迫演出那些久居前線的將士軍官所中意的愛
  國情節。


          在 Google 琳瑯滿目的文字資料中,我漸漸窺見了二二八事件的某
  些面貌。

          原來,『天馬茶房』中末段賣香煙的阿嬸被  "鴨霸"  的新上任警官
  強制沒收洋煙與一天所得,以及一個路見不平勇為相助的路人遭其槍殺
  ,都是照史實所拍攝。

          而故事中的茶房、戲班乃至於戴立忍所飾演的『天馬師』,都是確
  有其人事物,這讓我覺得『天馬茶房』這部電影與導演林正盛所想要表
  達的事情,並不只是一個發生在台灣光復初期的淒美愛情故事,還包含
  著對於二二八事件的控訴與不滿。


          對於二二八,在網海搜尋稍稍知其一二後,我覺得有親身經歷過
    那個時代的閩南語台灣人,會有很深的省籍情結是無可厚非的。

          畢竟連我這個時序久遠的毛頭小子看到此片與史料佐證後,心中
    怒火也有點按耐不住,更何況是那些被戒嚴被白色恐怖壓榨限制多年
    ,身邊親友被脅迫的情景歷歷在目的老人家們。

          當然我還是比較能用後人的旁觀角度,冷靜究其原因,那些從大
    陸被趕至台灣的新統治群們,拖著戰後疲憊的心智,同時還得面對被
    統治者格格不入的方言與習性時,對立與衝突就顯的那麼在所難免。

          只是,當時缺乏民主智商的在上位者習慣了槍桿子下出政權的專
    制獨裁,不懂得怎麼樣才是一個讓人民心悅誠服褒揚載道的政府。


          於是,二二八的血染就成了理所當然壓制暴民!

      當然,如不以如此嚴肅的角度來看,『天馬茶房』也算是一個很
  有味道的輕鬆小品電影。

          片中一曲『幸福進行曲』,帶出整齣電影在情愛與時代中的活力
  與詼諧,聽來不禁也令人幸福洋溢了起來。

          片中那樣不顧長輩與現實考量的愛情,既使從古至今在小說歷史
  戲劇中多有所聞,但發生的背景是在你我所熟悉的福爾摩沙,感覺也
  就益發的強烈。

              片尾有一幕是林強中槍時,蕭淑慎在海港邊皺著眉枯等,畫面是
      灰暗且沈寂的,她等著等著就哼起歌謠來--那樣兩個不同場景發生如
      此諷刺的關連,是何等的淒涼與哀傷!(註一)

              看著蕭淑慎的吟唱我不禁想之前他用吉他伴奏而她吟唱時的情景
      ,也想起他與日本女間諜的一段過去。或許就是有那麼一段過去,所
      以林強才會說出:『未來,不管好壞,它都會一直來、一直來... 』
      這麼動人心弦的話語。

              是的,二二八的確在很多人心中留下抹不去的烙印,但是它終究
    是過去了。對於過去,我們應是檢討反省多過於責備謾罵的,不是嗎?

              畢竟,我們應該執著的不是過去的錯誤,也不是一直來的未來,
      而是我們當下活著的這一刻。


                                                                                     2004/4/5 changyiyao


         (註一):實在是太黯然!太銷魂了!一定是加了.....洋蔥。

-------------------------------------------------------------------------------

【人物介紹】詹天馬
【文章作者】莊永明、孫德銘「台灣歌謠鄉土情」(台灣的店)

    詹天馬,大稻埕最出名的「辯士」,也正因為他是日據時代「一
等一」的電影從業人員,「因緣際會」下,成了《桃花泣血記》的作
詞者,為台語流行歌壇啟發了「序幕」。

    他早期投效話劇運動,是「星光話劇團」的重要幹部,後來自創
影業公司,進口洋片、大陸片來台放映,更重要的是他是當代名嘴,
因擔任「辯士」,而成了「名士」,據說,他手持洋拐杖,頭戴呢帽
,昂首漫步在「太平町」(今延平北路,日據時代最著名的「台灣人
的街道」)時,人人側目。

    「天馬茶房」是當代的「名店」,開立於大稻埕法主公廟對面,
是「高級」的咖啡屋,歷史悲劇「二二八事變」的「原爆點」即在此
附近發生,「天馬茶房」的店東正是詹天馬。

    晚年,他還投資圓環附近的一家「大中華戲院」,只是已漸漸從
台灣文化圈上退隱。

------------------------------------------------------------

    台灣,曾是個青翠蒼鬱的婆娑之島。
    台北,原是片荒煙蔓草,沼澤叢生之地。
    大稻埕,日據時代是”台灣人”的代名詞。

    『天馬茶房』,是大稻埕一家以前衛道文藝人士聚集及相親聞名
的咖啡廳。

    這家高尚昂貴的咖啡廳有間密室,常常有另一批人進進出出。

    這些作曲作詞家、新劇劇團的導演和演員,都時常聚集在名辯士
詹天馬開設的『天馬茶房』密室裏,暢談自己的抱負,共同關心當時
的政局,偷偷打探祖國的情形。

    這群身處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身受思想箝制之苦的青年,藉歌
曲和戲劇抒發情感,就像法國塞納河畔的”左岸咖啡館”經常可以看
到畢卡索等藝術家流連忘返、高談闊論,天馬茶房也蘊釀出周添旺、
李臨秋、陳達儒等音樂家。


------------------------------------------------------------

e娛樂 updated: February 24, 2004 17:39

林強愈紅愈想逃


專訪:王慧霞
攝影:覃福榮



試想想,當一位藝人紅了,是不是都會面對同樣的困擾?!

諸如……出街被人認出索簽名、合照,連吃頓飯都不得安寧;然后,頻
頻受邀上綜藝節目,曝光率大增;再然后,收入增加,銀行戶口多了幾
個零……此類。

你或許會問,這簡直是求之不得啊,那有人嫌自己太紅、太多人認識、
收入大增?!事實證明,確有這種「怪人」的存在,而他有一個大家既
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叫林強。

或許有很多新生代歌迷都不曉得林強是誰,但是,當年以《向前走》一
鳴驚人的他,曾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台灣創作型歌手。

但是,在初嘗當紅滋味后,林強頓覺當歌手並非他的夢想,亦不能把他
的音樂訊息完完整整地傳達給樂迷知道。諷刺的是,每當他站在台上,
望向一群沉醉在音樂之中的歌迷,放棄的念頭更是強烈。

他淡淡地說了一句:「當時我很清楚知道,他們(歌迷)是為了我而來
,而不是為了聽我的音樂而來。(何以見得?)透過他們迷惘的眼神啊
,答案都寫在眼裡了,騙不了人。」

林強笑說,最近在新加坡的音樂文化節上,有許多人都是衝著「林強」
這名字買票進場,結果發現他在現場玩的是實驗性電子音樂,沒有所謂
的經典重唱,甚至連樣子都瞄不清楚。

「有人中途离場,是意料中事。」他呵呵呵地笑說。

年分在變、生活在變、心態也在變,一切都變得如此釋懷。


農村男孩拒絕包裝

有人說林強曲高和寡,更有人說林強是怪人。他直認不諱。

「我選擇低調地發表我的音樂,哪怕世上只找到一個知音,我都會持續
我的音樂理想。」


當然,也有人說林強對現實過于理想化,他也從不為自己作辯。「理想
,其實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啊,早在制作第二張專輯時,我已擺明態度
不想配合公司所安排的形象包裝策略以及大小宣傳通告,更極力反對拍
封面照,與當時的宣傳企劃出現嚴重的出入。」

他說:「我討厭經過包裝設計的自己,穿上名牌服飾登上封面或拍雜志
照片,感覺怪彆扭的。我決心脫离這個圈子,只希望人們可以快點淡忘
掉我的樣子,如今走在街上,已經很少人會認出自己,自在多了。」

披著「當紅歌手」的名堂,對這位自小便在農村長大的男生來說,儼然
是個負擔。于是,沒有了「向前走」,林強調了調方向,往其他路走了。

近年來,林強在唱片市場上「消聲匿跡」,僅僅專注在幕后方面的制作
,如廣告配樂、電影原聲配樂、電視和電台的片頭曲、或是參與一些后
期混音制作。

在今年六月,《千禧曼波》將會在法國正式發行,而林強則會受邀到康
城參與一項音樂交流演出。「這無疑是個機會,同時亦有助提昇華人在
音樂技術的界限。」

林強笑說他不會設定太遠的目標,每當完成手頭上的工作,才會想下一
步要怎樣走。「一下子就把一年的時間都擠得滿滿,那太沒有生活空間
了。或許說,我永遠稱不上是一個成功藝人的典範。」


退居幕后低調玩樂

把以商業掛師的唱片公司拒于門外,為何不選擇以自資方式推出唱片?
他想也不想就說:「沒有錢啊!」

筆者頓時語塞。

選擇歸于幕后、低調地玩著自己的音樂,荷包盡管沒裝滿,但他的滿足
感發自內心,而非物質上的享受。

林強說,近幾年來,他最大的體會是學會如何「包容」。

「我的想法是,我總不能要求市場改變,然后去接受另類、新概念或實
驗性的音樂。每個人追求快樂、滿足的方式都不一樣,『另類音樂』這
一小撮力量太微不足道,所以我們只能作好自己的部分。我會包容所有
人的意見,可是,不代表我會去妥協。」

林強表示,近年來他都積極到各地與地下音樂者交流心得,他覺得這比
發表新專輯來得更有意義。

林強表示,他的行為不代表其他人,更不可能去影響得其他人會同樣效
法,他突然很玩味地說:「聽說伍佰每次來馬都很匆忙,也沒有抽時間
參與這類的音樂交流……他是個好歌手,而且也享受自己的角色,開心
自在就好了。所以我都說了,每個追求快樂的方式都不一樣。」

他接著說:「每個人都應該當自己的主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管它精彩
與否,就是由自己作主就好了。」

林強資料介紹:

一九九零年在台灣發行《向前走》專輯,開始音樂事業。早期他多以邊
彈邊唱的方式表演,可稱流行的民謠。自一九九三年到英國制作《娛樂
世界》后,他改變了過去的創作形式,大量使用電腦音樂,一九九七年
開始擔任電台 DJ 。樂風一路演變,到近期的實驗性(experimental)
和自由風格(freestyle)。

二零零零年,他成立流體音樂,開始制作廣告配樂、電視和電台片尾曲
,或是混音制作台灣流行歌手的歌曲。

過去十年來,林強出過多張個人專輯與合輯,包括《春風少年兄》、《
娛樂世界》、電影合輯《南國再見、南國》和《魔岩十大魔王之群魔亂
舞》等。他也曾先后擔任多張唱片的制作人,以及演唱會制作總監。

除了音樂之外,林強也曾演出多部電影,包括《只要為你活一天》(侯
孝賢監制)、《戲夢人生》(侯孝賢導演)、《好男好女》(侯孝賢導
演)、《南國再見、南國》(侯孝賢導演)、《天馬茶房》(林正盛導
演)、《哥兒們》(戴泰燈、連錦華導演)、《一個住飯店的男人》(
林正盛導演)。

--------------------------------------------------------------


幸福進行曲

詞:曾郁雯、陳明章
曲:陳明章  唱:林強

因為妳  冬雪已化做春天的溪水
因為妳  雁行千里鬥陣來相隨
咱的青春  是一段唱未完的歌詩
咱的未來  是寫佇日曆紙的愛妳

一個人  一支吉他  抱著希望
阮來到親切的台北城
遇到妳是阮緣份
感謝上天對阮的安排

妳講  妳要唱一首歌  幸福進行曲
這是阮為妳寫的一首歌
日子隨風吹  一生只愛妳一個
春夏秋冬  阮沒妳怎樣過

----------------------------------------------------------------


    故事的起源是一段巧合。


    原本全民電視台要製作一部電視電影【天馬茶房】,導演林正盛希望
擔任男主角的林強寫這齣戲的主題曲【幸福進行曲】。

    歌的故事發生在四十年代的台灣,林強覺得演戲時很難培養寫歌情緒
,當下建議導演找陳明章試看看

    陳明章的調性和這齣戲的氣味其實是相投的,在陳明章和China Blue
合作下,仿四十年代『上海樂派』那種華麗的演奏韻味,並找來國內知名管弦樂團的樂手協助,已有兩年多的時間未進錄音室的林強非常緊張,不斷地問陳明章自己唱的好不好陳明章說:「想像一下當時的人都聽誰的歌?美空雲雀還是白光?」

    不過一切不是問題,因為他將電影的情緒適切地帶進歌裡,讓我們看
見大時代的悲情和混亂,有點像台語老歌的重現。


----------------------------------------------------------------

桃花泣血記
盧修一博士旁白。

 1932年台灣第一首創作民謠〈桃花泣血記〉問世,當時由中國大陸進口一部無聲電影「桃花泣血記」,由金燄及阮玲玉分飾男女主角。片商為了宣傳,邀請台北大稻埕兩位名人詹天馬、王雲峰作詞、譜曲,將劇情編入歌詞中,歌詞據說原有十二段,現保存了十一段,傳唱的僅有四段。
  〈桃花泣血記〉這首歌完成後,還僱了小型樂隊到當時的永樂町、太平町(今天台北市延平北路、迪化街一帶)沿街演奏,吸引觀眾前往戲院觀賞此片。……這首歌是屬於七字仔調的形式,七字仔調是歌仔戲中最主要的一種曲調,採七言絕句的方式,每首有四句,每句有七個字,句腳押韻,引吭高歌,別有韻味。歌詞中說: 

                  人生親像桃花枝  有時花開有時死
                  花有春天再開期  人若死去無活時
                  戀愛無分階級性  第一要緊是真情
                  琳姑出世歹環境  親像桃花彼薄命
                  禮教束縛非現代  最好自由的世界
                  德恩老母無理解  雖然有錢都也害

----------------------------------------------------------------

以下的文字是來自於二二八的網站


    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時左右,專賣局(即煙酒專賣局,事件後改稱公賣局)接到密報,謂淡水有走私火柴、捲煙情事,乃派傅○通等六名查緝員,會同警察大隊所派四名警察前往查緝,但在淡水僅查穫私煙五箱。

        又據密報,走私貨已移至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馬茶房(太平町,今之延平北路)附近。

        下午七時三十分當查緝員抵達現場時,私販早已逃散,僅查獲一位四十歲寡婦林江邁的私煙,遂將其全部公私煙及現金悉數沒收。

        林江邁苦苦哀求說:「如果全部沒收的話我就沒飯吃了,至少把錢和專賣局製造的香煙還給我吧。」

        但查緝員不予理會,當時圍觀民眾很多,紛紛加入求情行列,林江邁情急,抱住查緝員不放,卻遭查緝員以槍管打破頭而鮮血直流。

  目睹此景的群眾轉趨悲憤,高喊「還給香煙」等語。查緝員見狀欲速離開,群眾卻緊追不捨。

        查緝員傅○通為求脫身而開槍示警,不幸誤中當時在自宅樓下看熱鬧的市民陳文溪(年約二十歲,次日身亡),查緝員輾轉躲至警察總局,激憤的民眾搗毀其卡車玻璃,並將卡車推倒於路旁,要求交出兇手槍斃。

        專賣局業務委員會李常務委員與業務會楊組長聞報,於九時許前往現場處裡,表示將會懲辦查緝員,惟民眾仍要求交出肇事者。李、楊兩人不得已乃將查緝員六人送往憲兵隊看管。

  公署衛兵開槍事件經過,大致如下:

    由於未獲憲警單位肯定的答覆,翌(二十八)日,台北市民罷工罷市
,並示威請願,亂事益發不可收拾。民眾由單純的請願懲兇一變而為對抗公署,平日積怨一夕潰決,蔓延為全島性事件。

  二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時,民眾沿街打鑼,通告罷市,聚眾遊行,先至太平町二丁目派出所搗毀所內玻璃、物品,圍打派出所主管,隨後衝入位於本町(今重慶南路)之專賣局台北分局,毆傷四人,致死一人,並將局內物品財物拋至街上焚燒。

    十二時許,民眾擁向南門專賣局總局要求懲兇未果,乃轉往長官公署,約下午一時許,遊行群眾約四、五百人,以鑼鼓為前陣,沿街呼口號,聲勢浩大。公署廣場前早已調派士兵駐守,衝突一觸即發,不久,槍聲響起,有士兵向群眾開槍射擊,造成傷亡。

    此即公署衛兵開槍事件,也是局勢惡化之關鍵所在。

    下午二時許,民眾齊聚中山公園(今二二八紀念公園)隨後進佔台灣廣播電台(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向全省廣播,次日,全台各地知悉台北發生「二二八事件」,亂事乃逐漸蔓延全省,而懲兇要求也升高為政治抗爭行動。


----------------------------------------------------------------

二二八事件之法律史考察
論文大要  台大法律所學生羅詩敏
http://datas.ncl.edu.tw/theabs/00/index.html 可檢索和 Download


        本論文係試圖從法律史的角度來觀察二二八事件。

        從法律的層面言,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即為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政權轉替的影響,存在於當時作為外來統治者的國民黨政權及臺灣在地社會間法律文化的隔閡與衝突。

        可以說,事件的發生經過中,人民尤其是本省政治菁英所提出的改革主張,代表了臺灣在日治時期法治意識與經驗的累積;而官方所悍然採取的鎮壓行動,也是基於其在訓政時期所累積的統治與法治經驗。二者衝突之下,即變成為知識份子自以為提出合法的改革主張,不意卻遭到殘酷且非法的鎮壓。

        為進一步證明官方行動的形式違法性,本文從當時法規範的考據,比照當時官方的實際行動,從逮捕到審判(包括軍法及司法)的進行,去論證事件中官方行動確實具備形式違法性。

        在這樣的基礎上,現今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的制定與施行,又應當如何面對或處理官方違法的問題呢?

        本文透過對於補償條例制訂過程及實際施行狀況的討論,發現補償條例的制訂,或許填補了部份受難者及其家屬所受的損害,但對於事件真相的進一步追查,相關責任的釐清等等,都付之闕如;

        另一方面,補償條例對於補償金發放等的設計方式,也引發新的爭議。

        整體而言,若從時間縱軸來看二二八事件的發展,包括日後補償條例的制定,可以說,在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爭的是官方行動有無依法為之(rule by law), 是否達到不侵害人民基本權利的形式上要求;

        而在民主法治觀念精進的今日,補償條例的制定,不僅要依法為之,更應符合法治主義(rule of law) 的要求,才能弭平因事件發生所導致正義觀的扭曲與法律的不信賴。

        換言之,二二八事件,不僅是影響臺灣戰後政治發展的重要事件,在法律文化的衝擊與變遷上,更是一個值得法律人深入探討與思考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藝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