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報導文學是否能算是新聞報導的一種呢?新聞報導中可能有所謂報導文學的存
在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何謂新聞報導?

在探討新聞報導中的報導文學之前,首先我們必須思考一下何謂報導?如果說
用文字去描寫一件真實事情經過(歷史)就叫報導,我想接踵而至的問題應該
就是:誰在報導?怎麼樣報導?如果報導之後就成為新聞,那麼接下來的問題
:誰的新聞?怎樣的新聞?不回答這些問題,『報導』就是一個空洞的概念,
否則每個人從小到大的日記就成了最好的『報導』。

我認為,新聞報導除了必須有主題、必須交代記者之名以負責任,還必須考慮
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閱聽人』,新聞報導是依附在媒體下的產物,而媒體
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就在於閱聽人支持率的高低,所以新聞報導通常為了增加其
媒體的閱聽率而主動迎合讀者(觀眾)的口味,也因此新聞報導在追求閱報率
或收視率的同時,忽略了許多小眾議題。

拿2003年的台灣新聞界來說,影響波動震盪最大的莫過於在五月時香港的蘋果
日報跨海來台創刊。

去年蘋果日報空降來台,為了引起讀者注目和奠定其買氣,遂將「激情的社會
新聞、圖像化的編排手法、全彩的印刷、大手筆的廣告行銷」等香港經驗帶入
台灣報業,短短幾個月,發行量衝上四十萬份,威脅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聯
合報等三大報的霸主地位。爾後造成自由時報全面彩色印刷迎戰、中國時報和
聯合報也降價抗敵,同時,各報社會新聞加量又加腥、照片圖表增多又增大,
許多人擔心,台灣報業會不會和香港一樣,走向全面「蘋果化」。

蘋果日報的例子,正好說明了目前整個新聞業的大方向——為求廣告業績以換
取利潤,不惜採取煽情的筆調、斗大的標題、大篇幅的照片、圖像化的編排、
鮮豔的彩色印刷來吸引讀者,大幅報導醜聞、體育、娛樂和消費資訊,而鮮少
探討嚴肅的政治、經濟、社會議題。

也因此,新聞報導中關心小眾議題的報導篇幅,如同電影『明天過後』裡頭的
紐約自由女神像一般,逐漸被主流議題主流新聞給淹沒。



■報導文學與新聞報導的差異

而報導文學比之新聞報導,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

如同前述,現代新聞報導經常往主流文化靠攏,原因在於易於接受主流文化的
閱聽人比率較高,所以弱勢族群或次文化等小眾報導往往寥寥可數;只是就算
『主流意識形態』是顆太陽,照在哪裡就亮在哪裡,但一個正常的社會除了需
要太陽之外,還是需要有月亮、星星,也需要有燈光照亮以上都照不到的角落。

報導文學有很大的一部份作用,就像是照亮太陽照不到的角落的微弱燈光,對
主流意識形態的補充和開發,它的出現,使得一些非主流人員、邊緣人群的存
在有可能進入大眾傳播領域。如果沒有報導文學對這些非主流人群的關注,他
們可能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而無人理會同情。所以新新聞運動把報導採訪的
鏡頭投向這些原來在主流意識形態中不被關注的非主流人群,這才使的大眾傳
播媒體有機會敞開,使的傳媒不再封閉,不是被某種權威化所壟斷,也才有可
能開放,有可能更具有民主意義。

如果說報導文學是把光明投向黑暗的地方,那麼這個黑暗的地方指的就是次文
化或弱勢族群的歷史。報導文學在紀錄歷史上是靠著採訪者用文字去建立(建構)
起來的;所以,我們應該也必須從這個角度去討論剖析報導文學和歷史的關係
。我認為歷史本身是一條黑暗的時間長河,在這當中本就會有無數的東西沈淪
下去,報導文學的工作是要用心去體會去進行的,將有可能沈淪於歷史洪流之
中的事件打撈起來;如果寫作者無心,是難以產生好的報導文學作品。

問題是:如何用心?這份心又是如何形成的?事件是誰來紀錄的,紀錄後整理
出來的又是什麼?什麼東西被主流文化蒙蔽而沈淪了?什麼被打撈上岸接受大
家的檢視?什麼事件成了眾人口中的傳言?什麼事件成為歷史的片面之詞?什
麼事件能夠發人省思?這些都是探討報導文學之功用時所不能忽略的問題,也
是探究其與歷史之間的關連性的核心議題。



■一字記之曰:『心』

周星馳電影『食神』裡頭說過一句話:『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欲
動手寫報導文學者亦如是!通常有意願去採訪去挖掘為人所不知的軼事或是一
般大眾認為是枝微末節的小事的報導文學寫手,往往是出自於他本身對這個主
題的關懷,希望更多的人能藉由讀了自己的文章後關心這件事,就如同須文蔚
老師撰寫『五個女子與一份報紙』一樣,皆在於「有心」。

官鴻志有心為湯英伸平反、心岱有心為大地發聲、藍博洲有心替鍾浩東感嘆、
林元輝有心替台灣黑雄怒吼…,假使寫報導文學的作者本身,對於報導故事中
的主角就沒有關懷之情,沒有心,終將難以感動讀者,讀其作品也將窒礙難行
,讀之不快。

我認為身為報導文學的作者,是有權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情感的,只
要那份情感的宣洩不要顯的嬌揉造作;至於主觀意見的表達,我也認為其存在
的必要性,如果只是平實的將採訪的內容記錄下來,又怎麼稱的上是文學呢?
至於虛構與真實的部分,我認為必須要有八成以上的真實才能算是報導文學,
否則就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了!

我想上面我自己對於報導文學的定義,正如同老師所說的,是台灣最前衛的報
導文學理論架構!而我也以此為豪。

當報導文學有了『文學』二字,我認為它就能夠被當成是一件藝術作品來看待
,作者要如何描述主題有其不同的演繹方式,實在不應該作太多侷限。




■侷限林立,創作維艱的新聞報導?

於是乎比較起來,似乎撰寫新聞稿的報導文章的限制,要比報導文學來的多;
但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

君不見現今不管是平面媒體也好,影音媒體也罷,皆已邁向以獲利率為依歸、
奉閱聽人為圭臬的資本主義導向,也因此近代的新聞報導有越來越向文學借光
的態勢,用小說的筆法、用誇張的文字表現來呈現一則新聞,越來越多以吸引
讀者為第一要件,與報導文學不同的除了前面所說的缺少次文化或小眾議題外
,還有就是篇幅的長短。

就理論上來說,新聞報導通常不能讓記者長篇大論,不能讓記者像報導文學一
樣鋪陳太多,還加上起承轉合的;在審一篇新聞稿,主編通常都會要求記者言
簡意賅直指核心,能講一句盡量不要說兩句。但隨著時代轉變,我認為新聞記
者在用字遣詞上的限制已越來越寬鬆,只要不要有毀謗或虛構情事發生,通常
為了使一篇新聞更具可看性,記者們都會藉文字的鋪陳或形容加深讀者樂意閱
讀的興趣。

而新聞報導中也就越來越有可能出現臨摹報導文學的寫作方式的新聞稿,用以
報導鮮為人知的一些社會小事。




■新聞報導中的報導文學

當『閱聽人媒體監督聯盟』在台灣成立後,新聞報導中的腥羶色不敢再如此囂
張跋扈,如果一再地以為用渲染過度的新聞就能夠當作增加效益的萬靈丹,那
可就太小看日漸清醒的台灣閱聽人了!當台灣學術起飛,人人都是讀書人,如
同少林足球裡頭的黃金右腳般『打打殺殺你找別人吧!我受過高等教育的』,
再持續用沒有內容的新聞騙取閱覽率無疑是痴人說夢。

於是新聞報導需要清流洗刷惡名,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正是一個最佳途徑,也
因此名正言順的,報導文學堂而皇之穿上新聞報導的糖衣,悄悄地走進了新聞
業的殿堂。

這是從1830年代,大眾化廉價報紙在美國興起,為刺激銷路,紛紛在「狗咬人
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觀念導引;一直到1890年代,報業鉅子赫斯特
的新聞報和普立茲的世界報,更以聳動的標題、圖片和社論來炒作新聞;再到
如今2004。全球報業乃至於新聞業終於也走向一個瓶頸,需要嶄新的創舉提振
整個大產業的繁榮與穩定,我想報導文學筆法入主新聞報導體系算是一個不錯
決定。

於是台灣各大報的當地新聞版,溫馨或感人的短篇個人新聞不時可見,似乎在
報業彼此為了肅清自己報紙的名聲的競爭中,讓『閱聽人媒體監督聯盟』得以
看到一個越來越接近他們理想中的乾淨媒體。

新聞報導中的報導文學為了篇幅,通常都要小而美,因此要把一則花了數天甚
至數禮拜採訪的新聞,簡短成七八百字或四五百字,那也不是一件易事,其所
需的駕馭文字功力可能不輸專職報導文學的作者;更有甚之者,記者本身除了
用新聞的篇幅來撰寫那件事外,也另外擴寫成報導文學,如此一來豈不快哉。

單就文學角度來談,短篇文章亦可感動人心,也因此只要文字運用得宜,我相
信在新聞報導中的報導文學仍能發揮報導文學的功用。




■結語

闡述了那麼多,其實就是想要這篇文章的題目改正過來,本文的題目原先是
《新聞報導≠報導文學?》,我想可以將它改成《新聞報導中也有報導文學》
,不僅如此,我認為在影像媒介普及甚至發燒的今日,電影中也有所謂報導
文學的蹤影,如——『紀錄片』。

在這個越來越多人懶的閱讀文字的數位時代,或許紀錄片將會是數十年之後
報導文學的最佳表現手法也不一定,我樂見其成著。





2004/6/9 changyiyao





【參考資料】:

[1] 赫斯特報系的新聞文化 The Madhouse on Madison Street
George Murray 著 漆敬堯 譯
遠流出版社 1992年1月1日

[2] 大國民 Citizen Kane
導演 奧森威爾斯 (Orson Welles)
演員 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 約瑟夫考登 (Joseph Cotton)
美國 119分鐘 1941年 16mm影片
紐約影評人協會 最佳影片 / 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 16MM 影片

[3] 善用「小報」創意、開展「大報」新局 陳順孝
HTTP://TWMEDIA.ORG/EDITOR/ARCHIVES/000664.HTML

[4] 報導文學讀本 向陽 須文蔚
二魚文化 2002年8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藝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