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3年在花蓮東華大學求學時,
曾修過一堂通識課叫「佛學通論」,
是當時被許多東華學生號稱為營養學分的一門課,
但除了讓我學到基本佛學概要,一些畫面或回憶更是記憶猶新。

還記得期末報告時我做的 PPT 加上一點星爺或綜藝節目白爛梗,

讓修同一堂課的同學笑出聲音來,那樣的場面還挺有成就感的啊!
那樣的記憶讓我確信自己很喜歡逗別人笑。

還有一個學弟做期末報告時講了一個梗,也讓我笑到不行。

但當時學到的佛學概論,現在幾乎泰半忘光了,
剛好現在手邊有一本知名漫畫家蔡志忠老師的《漫畫心經》,
裡頭講的就是當年在課堂上學過的佛法精要,
當我翻閱這本書,時那記憶深處的點滴心得又緩緩探出頭來。

因此想將書裡的片段摘錄下來,
希望自己別忘記佛經裡挺不錯且打中我心的宏觀論點。

======

當今世上五十六億七千萬人中,
只有極少數的人是得到生命最高真理的覺悟者,我們稱他為「佛」!
他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姑且稱之為「彼岸」。

而剩下大多數錯看生命實相,活在顛倒夢想世界裡的眾生,
他們所處的世界我們姑且稱它為「此岸」!

活在此岸的平凡人們,他們有主觀上的「我」。
他們處在任何時空就像一根針掉進一桶水一樣,
永遠保持著自我,不肯溶入時、空的水中。
有我就有與時空對比出來的好、壞、貴、賤;
有了我,就有他們,

他透過他自己的辨識工具:眼、耳、鼻、舌、身、意,
接收到了外在世界所學回來的資訊:色、聲、香、味、觸、法,
於是這些資料進入了他的內心世界裡,
資訊傳進人的大腦後,先存入資料中心,並進行比對。    
(註:想是心之相)

用原本存有的資料與新資訊比對,
並加上自己一直在改變的情感標準進行分析、推理、決策,
最後發出行為的指令。

而這些內心所產生的反應,與行為作用也因而造成了結果。
這個會因外在而起變化的內心世界,
就叫做 ---- 受、想、行、識。

而內心世界以外的所有外在世界(包含自己的肉身),
就叫做 ---- 「色」。

外在世界的色與內心世界的受想行識合稱為 ---- 五蘊。

眾生處在有我有對象的相對世界裡,
於是有大、小,有美、醜,有順、逆的分別心,
他們處在這種把自己獨立起來與時、空對立的生活態度,
我們稱它為活在於 -- 『色境』。

======

而活在彼岸的覺悟者們,他們活在世界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他們活在任何空間,就無我地把自己融入那個空間。
他們活在任何任間,就無我地把自己融入那個時間。
他觀花時:「我即是花,我即是香。」
他聽雨時:「我即是雨,我即是雨聲。」
他生老病死時:「我即是生!我即是老!我即是病!我即是死!」


他無我地消失了自己,對於外在世界的一切變化,
他都能真誠地承認、面對、接受,並喜悅地仔細品嘗任何一片時空。

他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態度,就像一粒鹽溶入一桶水一樣。

鹽溶入水,把自己化為億萬個分子,自己雖消失了,但每一部分的水都有鹹味。
在時空的水桶裡再也找不到自己,而與整個時空溶而為一。

他像無量光一樣,佈滿整個空間;
像無量壽一樣,佈滿整個時間,
他的這種生活態度的境界,我們稱之為 ---- 「空」!

======

如果世界是一片草原,每個人是一根小草,
你自認為自己是一根小草,你就是活在此岸的「色境」!
如果你自認為你即是草原本身,那麼你即是活在彼岸的「空境」。

如果世界是一片大海,每個人是一滴海水,
你自認為自己是一滴海水,你就是活在「色境」。
如果你自認為自己即是大海本身,那麼你即是活在「空境」!

這個此岸與彼岸其實是同一個時空,
只是處於這時空中的人的態度不同,
而活的境界有所不同。

所以佛陀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個人處在任何時間、空間時,要像一粒鹽融入一桶水一樣,
一粒鹽剛掉入一桶水時,有我有水,
當它溶於水之後,無我無水,消失了自己,無我地把自己融入時空的每一部分。

把自己融入一桶水,你就擁有了整桶水。
把自己融入所處的時空中,你就擁有了整片時空。

大多數的人都老是背負著過去,期盼著未來,而沒有活在現在。

要做一個融入於當下的人!別當一個背負過去與企盼著未來的奴隸啊!
要像一艘隨時空而流的船啊。

水到哪裡,船就到哪裡;
船到哪裡,人就到哪裡;
人到哪裡,心就到哪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張藝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